什么是水的色度、含鹽量、硬度

什么是水的色度
水的色度是對天然水或處理后的各種水進行顏色定量測定時的指標。
天然水經常顯示出淺黃、淺褐或黃綠等不同的顏色。產生顏色的原因是由于溶于水的腐殖質、有機物或無機物質所造成的。另外,當水體受到工業廢水的污染時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。這些顏色分為真色與表色。真色是由于水中溶解性物質引起的,也就是除去水中懸浮物后的顏色。而表色是沒有除去水中懸浮物時產生的顏色。這些顏色的定量程度就是色度。
色度是測定是用鉑鈷標準比色法,亦即用氯鉑酸鉀(K2PtCl6)和氯化鈷(CoCl2·6H2O)配制成測色度的標準溶液,規定1升水中含有 2.419毫克的氯鉑酸鉀和2.00毫克氯化鈷時,將鉑(Pt)的濃度為每升1毫克時所產生的顏色深淺定為1度(1℃)。
水色度往往會影響造紙、紡織等工業產品的質量。各種用途的水對于色度都有一定的要求:如生活用水的色度要求小于15℃;造紙工業用水的色度要求小于15℃~30℃;紡織工業的用水色度要求小于10℃~12℃;染色用水的色度要求小于5℃。
工業廢水可能使水體產生各種各樣的顏色,但水中腐殖持、懸浮泥砂和不溶解礦物質的存在,也會使水帶有顏色。例如,粘土能使水帶黃色,鐵的氧化物會使水變褐色,硫化物能使水呈淺藍色,藻類使水變綠色,腐敗的有機物會使水變成黑褐色等。
什么是水的含鹽量
水的含鹽量(也稱礦化度)是表示水中所含鹽類的數量。由于水中各種鹽類一般均以離子的形式存在,所以含鹽量也可以表示為水中各種陽離子的量和陰離子的量之和。
水的含鹽量與溶解固體的含義有所不同,因為溶解固體不僅包括水中的溶解鹽類,還包括有機物質。同時,水的含鹽量與總固體的含義也有所不同,因為總因休不僅包括溶解固體,還包括不溶解于水的懸浮固體。所以,溶解固體和總固體在數量上都要比含鹽量高。但是在不很嚴格的情況下,當水比較清凈時,水中的有機物質含量比較少,有時候也用溶解固體的含量來近似地表示水中的含鹽量。當水特別清凈的時候,懸浮固體的含量也比較少(如地下水),因此有時也可以用總固體的含量來似表示水中的含鹽量。
什么是水的硬度
水中有些金屬陽離子,同一些陰離子結合在一起,在水被加熱的過程中,由于蒸發濃縮,容易形成水垢,附著在受熱面上而影響熱傳導,水中這些金屬離子的總濃度稱為水的硬度。
如在天然水中常見的金屬離子是鈣離子(Ca2+)和鎂離子(Mg2+),它與水中的陰離子如碳酸根離子(CO32-)、碳酸氫根離子(HCO3-)、硫酸根離子(SO42-)、氯離子(CL-)、以及硝酸根離子(NO3-)等結合在一起,形成鈣鎂的碳酸鹽、碳酸氫鹽、硫酸鹽、氯化物、以及硝酸鹽等硬度。水中的鐵、錳等金屬離子也會形成硬度,但由于它們在天然水中的含量很少,可以略去不計。因此,通常就把Ca2+、Mg2+的總濃度看作水的硬度。
水的硬度對鍋爐用水的影響很大,因此,應根據各種不同參數的鍋爐對水質的要求對水進行軟化或除鹽處理。